本网讯 独联体风云巨变20年,目前的形势如何?独联体对中国战略价值何在?中国应该如何应对独联体地区的新形势?围绕着这一系列问题,2011年6月9下午,金沙集团1862cc副院长、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俄罗斯研究中心主
任王树春
教授在南校区第一模拟法庭作了主题为
“独联体地区形势与中国的对策”的讲座。
王
教授风采
王教授从三个意义特殊的数字出发,开始了他的讲座:20年--苏联解体20周年,独联体成立20周年;15年--中俄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15周年;10年—中俄签署《睦邻友好合作条约》10周年,中俄共同主导的上海合作组织成立10周年。因此,2011年是中国与独联体国家之间关系具有特殊意义和值得纪念的一年。
俄罗斯在独联体地区的主导地位下降,地区多元化趋势增强
王
教授逐一分析了独联体成员国之间复杂而多变的外交关系,并从国家间的利益与冲突的角度阐述了关系不断发展变化的原因。在苏联解体后20年时间里,俄罗斯对独联体的主导地位下降,成员国的自主权的不断扩大,独联体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其成员国中出现亲俄派、反俄派、摇摆派三种势力。这种形势为外部势力进入独联体地区创造了条件。
独联体对中国的战略价值
独联体作为目前世界上仅存的尚未被大国完全瓜分的地区之一,它对于中国来说又有什么样的战略价值呢?围绕着这个问题,
王
教授从边界安全、地区安全和全球安全等安全层面,从能源、潜在市场、交通运输和军备贸易等经济层面和以及从维持世界战略力量相对平衡的全球层面做了全面细致的分析。
王教授着重从经济层面上论及独联体对我国的重要意义与价值,并强调指出,从维持世界战略力量基本平衡的态势考虑,与独联体建立好友好的外交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应对独联体地区新形势的对策
第一,“抓大放小,推进对中国具有重要意义国家的外交”。
王
教授首先从纵向、横向以及中俄关系的特殊性分析了俄罗斯是对我国影响最大的国家,强调了研究中俄关系的重要性。接着,他阐述了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从相互视为友好国家、到建设性伙伴关系、到战略协作伙伴型的发展历程,并从双边、地区和全球层面总结了冷战后中俄关系取得的主要成绩,进而从内因、外因和历史经验等三个方面分析了两国关系取得成绩的原因,并提出促成此变化更多的是外因,“外因,也就是国际体系结构发生的本质的变化起了主导作用。”他说。最后,就中俄关系的发展前景,
王
教授认为,冷战结束后,中俄关系维持了近20年的友好合作关系,目前中俄关系正面临着调整的关键时期,对此,学界应该予以特别的关注。此外,
王
教授还讲述了我国推进对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以及乌克兰等国家外交,对中国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第二,利用上海合作组织,推进在独联体地区的多边合作,化解俄罗斯对中国的戒备和抵制心理。独联体地区是俄罗斯的传统势力范围,俄罗斯对任何外部势力进入独联体地区都非常的敏感,其中也包括中国。为了化解俄罗斯对中国进入独联体地区的的戒备和抵制心理,中国应该更多地利用上海合作组织,开展多边合作,让各方都能在合作中获利,从而形成利益共同体,减弱俄罗斯对中国在独联体地区的行动的戒备心理。
观众认真做笔记
最后,
王
教授的讲座在师生之间精彩的互动中结束。